首页

棉袜足j在线播放

时间:2025-05-30 06:00:30 作者:天问二号发射难度犹如“北京投篮上海进筐”? 浏览量:41879

  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进行了连续波速调管测试工作,首支速调管成品将于近日交付“中国复眼”工程二期,为我国深空探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中国科学院最新研制连续波速调管,它是“中国复眼”工程二期的核心电子器件,“复眼工程”深空探测能看多远、看得有多清楚,主要取决于它的性能,从春节到现在,科研团队一直在进行速调管的性能测试。

  正在建设的“中国复眼”工程二期位于重庆,建成后,25部30米口径的天线阵列,将实现千万公里外、直径几十米的小行星探测,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丁海兵:我们为“中国复眼”工程研制的连续波速调管,共计进行了8轮的试验,目前基本性能已经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将于本月25日进行交付。

  “中国复眼”工程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电磁波的回波,来探测小行星并成像。而要实现更加遥远、更加精准的深空探测,就需要高功率的微波源。为满足复眼工程的需求,科研团队在十余年攻关的基础上,突破了高功率、高效率、宽频带、相位一致性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该型连续波速调管,它相当于一个功率放大器,能够将电子束的能量转换成微波的能量。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丁海兵:它在“中国复眼”工程中是雷达系统的末级功率放大器,它就像人的心脏一样提供源源的动力,单个器件可以提供70千瓦以上的连续波功率,通过组阵合成可以实现更大功率的连续波输出,功率越大意味着它能探测的距离越远。它输出的连续波功率,工作带宽以及它的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雷达系统的探测距离、成像精度以及能耗的大小。

  “中国复眼”工程任务要求高、节点紧,给科研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已经突破关键技术,样管性能基本满足要求,但为了保证工程应用质量,科研团队又连续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性能测试和可靠性试验工作。连续波速调管交付后,将推动实现我国大功率真空电子器件从单管应用向阵列化应用发展。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张志强:以前我们都是独立来应用,这是第一次阵列化应用,我们的速调管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先进的水平。这些年,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相继发展了像用在探月和探火两大工程当中的速调管,后续我们也发展了70千瓦用于小行星探测,像今天“复眼”工程,还有包括我们在100千瓦、200千瓦、250千瓦当中都在陆续开发新的产品,力争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深空探测,特别是更遥远星系的探测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 高博远) 【编辑:李润泽】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文版推介会在开罗举行

德国法兰克福是汉莎航空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也是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地时间3月12日,人们在法兰克福机场上的大屏上看到,汉莎航空当天飞往德国国内以及全球各大城市的航班大多被取消,机场值机柜台前也空空荡荡,只有为数不多的旅客在办理改签业务。罢工造成当天约7万名旅客无法自法兰克福乘机出行。

中央第十三巡视组进驻中国信保、中国进出口银行

当年,两河流域的乌德琴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和中阮喜结姻亲,共同孕育出中国乐器之王琵琶;到了唐朝,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并存,今天新疆的库车市,也就是当年的西域乐都古龟兹,至今伫立着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的苏祗婆怀抱五弦琵琶的塑像。五弦琵琶在唐朝是宫廷音乐的重要乐器,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日本圣武天皇,成为日本十大国礼之首……

东西问|班玛更珠:65年前,美国女记者为何撰写《百万农奴站起来》?

3月,在湖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粤港澳合作建设南方先进光源

WHO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有130万人死于与结核病相关的疾病,国际社会需作出更多防治努力。

中国航展馆内军歌嘹亮 引观众集体大合唱

聚焦发展,区域共建推动合作共赢。十年来,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成为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之路”、造福世界的“繁荣之路”。依托大陆通道,中国与中亚、与欧洲的合作共建更加紧密,经济贸易更加繁荣。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展望前景,中欧班列按下奔跑的“加速键”,一大批国际贸易、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等企业在沿线区域落地生根,制造、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将持续升级。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下,合作共赢的前景越来越光明。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